渥水 – 朗读版 – 2021年2月号

泰华诵读《三五七言.秋风词》 – 作者:李白,英译:大卫

作者:李白
英译:大卫
诵读:泰华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
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
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
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
何如当初莫相识

The Autumn Wind Lyrics

Three-Five-Seven Character Lines

Writer: Bai Li (Tang Dynasty)
English Translation: David

The chilly wind blows in the autumn high;
The bright moon hangs there up in the sky.
Leaves gather and flutter and, then they part;
The crows perching in the tree get startled at the sight.
How long can our days of happy reunion last?
Now, thinking of parting tonight, it breaks my heart.

Who could ever know my lovesickness for you?
It turns me down and makes me blue.
Oh, the yearning is strong and infinite
and shall last forever and always!
Oh, the yearning haunts me day and night as it often does!
Had I not met you before,
There wouldn’t be lovesickness any more.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渥水 – 2020冬 – 短文集

哥玩的不是玉,是文化

作者:尚古玉

神农氏先祖图腾/尚古玉收藏

奇人已乘仙鸽去,
燕京空留鸽哨声,
大隐身逝名文在,
雅俗共赏玩性情。

世称“奇人”的“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先生驾鸽仙逝,留下一句名言:“一个人连玩都玩不好,还能把工作干好吗?!”

襄公一生,以玩出名,玩得广博,玩得潇洒,且玩出花样,玩有所成。襄公的奇迹生平,颠覆了千古成语“玩物丧志”,从此流行新成语:“玩物尚志”,言者皆举襄公为例。

襄公玩得最好,好在何处呢?答曰:襄公所玩,非仅玩物,玩的乃是文化也!君不见襄公玩物过后,必有文化论著出焉?譬如《说葫芦》、《蟋蟀谱集成》、《中国金鱼文化》、《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中国画论研究》,《画学汇编》、《中国古代音乐书目》、《广陵散》(说明部分)、《竹刻艺术》、《竹刻鉴赏》、《雕刻集影》、《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中国古代漆器》、《髹饰录解说》、《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器》、《中国美术全集.漆器》、《美国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精品选》、《自珍集》、《京城忆往》、《忆往说趣》、《秋虫六忆》、《谈古论艺》、《锦灰堆》等40余部著作,均为填补空白的开山之作。由此,书法家启功评说他是“研物立志”,画家黄苗子则称赞他为“玩物成家”。

笔者也好玩物,但玩得不及襄公广博,只玩古玉而已,自然也收藏古玉若干。经常有人问我:“你藏的古玉是真的吗?这些古玉能值很多钱吧?”面对此等问题,我只有苦笑作答:“套用一句流行语说吧,哥玩的不是玉,是文化。”听者怅然若失。于是,不得不解说如下:

中国实为“玉文化”之国,玉器堪称中国古代文化奠基之器。旧石器时期的石斧、石刀类,为早期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工具,而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玉器,却并非生产和生活的实用器具。因为玉石虽然也很坚硬,但却易碎,不宜做工具;而且,玉石资源缺乏,搜罗不易,也不愿随意用作工具。玉石坚韧光亮,温润细腻,玲珑剔透,美丽可人,且不腐不烂,永恒留传,在金银冶炼技术发明之前的几千年间,先民视美玉为世间最为宝贵的物质。《山海经.西山经》有言:“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可知在古人心目中,惟有“天神上帝”才能享用“宝玉”,下民是不敢私自随意享用“上帝”宝物的。所以,原始部落首领收集玉石,雕琢成器,将宝物献于“天神”享用,于是,玉器便成了交通神灵的“通灵神玉”。而后,又成了巫师请神、降神的“法器”。随后,又作为驱邪避凶的“瑞器”,被王公贵族随身携带,而逐渐演变为标志身份等级的信物。再后,迷信渐失,制作良多,玉器便普及为民间百姓的装饰和赏玩用品。

由玉器的起源及发展史看,最初作为祭祀的“神器”和通神的“法器”,以及后来作为驱邪避凶的“瑞器”,都算是宗教用品,实际上就是精神文化用品。而后作为服装佩饰和古董摆设,也是用于审美观赏的精神文化用品。所以,自玉器产生之日起,直到以后的种种用途,均非生产和生活必须的实用器具,即便是雕成玉斧、玉刀、玉鼎、玉尊等,也是象征性礼仪用品。而那些玉龙、玉鸟、玉人、玉兽等,则为玉质图腾,都是用于祭祀礼拜的宗教文化用品,特别是唐宋以后的玉山、玉树、玉花、玉果等,更是纯粹用于审美赏玩的文化艺术品。中国自古至今长兴不衰的崇玉、敬玉、拜玉、贵玉、喜玉、爱玉,盖因“玉”为民族之魂灵,饱含着民族心血,体现着民族性情,象征着民族品德,凝结着民族审美趣味,总之,蕴涵着太多的民族文化。所以,玉器自始至终都是文化精品,比之后出的青铜器、瓷器、木器、书画之类,其文化含量有过之而无不及,玉器当之无愧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文物。

因此,赏玩玉器,就是享用文化名物,理应明白其中包含的文化意义。特别是三代乃至史前的高古玉器,实为探解华夏祖先精神文化源流的实证样品,弥足珍贵。然而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很多高古玉器的造型寓意和具体用法已经失传,尚需古玉鉴赏家们用心研究和细致考证,发掘出高古玉器的文化内涵,并写出象王世襄先生那样的专著,达到启功、黄苗子先生标榜的“研物立志”而“玩物成家”,这才是古玉玩家的最高境界。笔者为此也正在努力,以襄公为典范榜样,认真研究古玉文化,并陆续写作玉器考古方面的学术论文。

固然,“物以稀为贵”,古玉有其较高的经济价值。但相对而言,古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才是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当今商品社会,很多人为求高回报而投资古玉,无可厚非。但也期望有钱之人,成为有识之士,收藏高古玉器,潜心研究玉文化,为传承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但愿见到更多高人,手盘古玉,悠然道出:“哥玩的不是玉,是文化。”

渥水 – 2020冬 – 古典诗

独韵词集萃

作者:灵兮

暮晚烟成雨

【金缕曲】

暮晚烟成雨,竹舟轻,
花前对酒,阑风飘雨。
千古禅桥几人渡,无奈痴花怨雨
三更鼓,殢云尤雨
瑶女多情缘未已,
菩提珠,断是离人雨
空负了,梧桐雨
长风白露梅黄雨,蕊珠泪,
芝草相逢 酣风腻雨
因果尘缘相牵系,堪羡楚云湘雨
此去也,再无血雨
芳草萧疏花飞去,
忆从前 夜静空山雨
最相思,清明雨

(词林正韵 平仄符合要求)

红宫对月

【疏影】

红宫对月。
映群山耸峙,雪云飞月。
玛吉篱楼,八廓东南,
黄衣谁伴孤月。
曼陀铃下安多泣,
唱不尽,镜花秋月。
玛尼轮、风动经幡,
莲拜东山禅月。
犹记青梅正好,
格桑花未谢,烟雨风月。
相对相知,相忆相思,
更许来生日月
世间不得双全法,
经筒转佛台望月
等恁时、六字真言,
莫忘当年明月。

(词林正韵,平仄符合要求,姜夔体。)

彼岸花

【摸鱼儿】

孟婆汤,举杯休饮,奈何桥忘川泪。
杏花轻执春衫白,梦里行行珠泪。
金笄岁,凝眼媚,一川月露三生泪。
天涯尺咫。纵彼岸花开,
暮风飞雨,花落相思泪。
望乡月,每忆从前欢喜。
楼空人去垂泪。
半生飘渺成何事,寒榻寂寥红泪。
幽烛倚。满青镜、影单憔悴伤心泪。
忘情无计。便做绛珠仙,
枝枝蔓蔓,还你一生泪。

(词林正韵,平仄符合要求,晁补之体)

昭君出塞

【山亭柳】

西出天山。冷月渡秋山。
孤雁去,几重山。
夜弹故乡声调,曲中流水高山。
别后毡衣胡马,万里阴山。
单于和契匈奴定,
风沙大漠牧关山。
琵琶怨,过燕山。
却望长安日远,
梦回故里江山。
一曲明妃落泪,青冢荒山。

(词林正韵,平仄符合要求,晏殊体。)

渥水 – 2020冬 – 现代诗

漂泊呓语

作者:吕小红

身在古亳夏商
魂飘天涯海角
看不到波澜壮阔
听不到潮来潮往

伸不出抚摸天空的双手
只能静静的屹立船头
让灵魂独站青海湖前
陌陌低语,用心交流

或许
未来的某一天
多愁善感的漂泊玉叶
香消玉焚,直上蓝天

不管那把灰
是飘向深海
还是没入沙漠
果红都含笑禀告佛祖
今生无悔,来世再会……

注:
漂泊玉叶是冰川枭狮多年前的笔名
果红居士是冰川枭狮皈依佛门的法名

渥水 – 朗读版 – 2020年10月号

林琳诵读《秋微凉,你是我思念的远方》 – 作者:浅月若寒

作者:浅月若寒
诵读:林琳

仿佛只是一个回眸,秋已过半。当晚秋的风缓缓扬起一季的思绪,叶落,花败,入了尘埃,当一场秋雨荡起空气里丝丝的凉意,我知道,秋,渐渐地深了。

季节悄然间变换了冷暖,等不及我以千言万语来描摹秋的静美,深怕一落笔,美好的光阴便从指缝间尽数流走。然,我最爱的还是秋天。

我喜欢秋天的深远,无论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悠然,抑或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天长共一色”的壮丽,无一不是秋天里最美的风景。

我更喜欢秋天的诗意,不比春日里百花争妍的热闹,也没有夏天酣畅淋漓的恣意,又胜于冬季那萧瑟冰冷的庄严,秋天,像是一树淡雅的小花,静美,芬香,美得浓淡相宜,美得恰到好处。

秋天也是一个适合回忆的季节。总会在某个落雨的日子,倚在一屋窗前,一本书,一首老歌,触碰到一段熟悉的旋律或字句,念起某个人,某一段相逢,一段再也回不去的过去。

或许人生本就如此,总以为活在记忆里的人最美,因为得不到,才觉得珍贵,因为回不去,更觉得可惜。其实,我们也应学会做一个静水流深的人,曾经的爱或恨,都一笔勾销,未来的苦与乐,亦不再畏惧,珍惜眼前的光景,只愿,心随时光同在,安然,静好。

常常端坐在秋日的阳光下,看人来人往,望云卷云舒,生活就是这样,简单且明媚着。人生不管多么的匆忙,总要有一些属于自己的时光,去做一些喜欢的事。

读一本好书,沏一壶好茶,再约上三两知己,读书或旅行,不负这大好的秋色,也不负自己的心。一茶,一书,一知己,足矣。

最美的风景,始终在路上,最美的缘分,一直在心里。此生的相遇,绝非偶然,不论相伴一程,还是一生,我自且行且珍惜。

风淡云轻的日子里,不联系,不代表忘记,不念起,亦并非淡薄,只是换了一种妥帖的方式来安放。终有一天,我会将你写入最美的诗行,以平平仄仄的心语,来纪念我们或深或浅的相遇。

若你也愿,请许我一程最暖的念想,让彼此在一起老去的时光里,莫失莫忘。

在这个微凉的秋天里,我很想,轻轻地对你说一声:天凉了,请珍重!

朋友,此生,无论你我相隔多远,你都是我心底的牵挂,是我思念的远方。

作者

浅月若寒,90后专栏作者,代表作《时光静好》《莲语倾城》,微信公众号:浅月若寒(qyrh147)、新月微刊(xywk26),个人微信:1393044552、xywk17

加拿大四季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