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水 – 2024春 – 短文集

那年、那月、那雨、那风 ——重读《少年的磨难》

作者:李慧奇


我的书房里有很多的藏书、杂志、信件。如同一个个宝匣,密封着我昔日生活的芳华。
最近我整理书架,发现了恩师丁耶先生1992年送给我的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少年的磨难》,书中还夹着先生写给我的信。蓦然,尘封的记忆潮水般涌来。屈指一算,这本书出版已经31年了,世事沧桑,先生仙逝已经20多年了,可我和先生的情谊,却如陈酿的美酒,历久弥新。

 睹物思人。我的思绪又回到了49年前与先生相识的岁月,如寒冬里的暖阳,悠悠岁月里的笛音,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们相识于一个特殊的年代,我是下乡的知识青年,丁耶先生是吉林省文联下放的大作家,本来两股道上跑的车,谁会想到生活的浪花把我们冲到同一块礁石上,我们的相识颇有些传奇色彩。
下乡前的我,因精神生活贫乏,不知天高地厚偷偷地迷恋上写作。临行前,有一位叔叔告诉我:你下乡的县里,有一位诗人丁耶,有机会可寻找一下。就这样,我知道了诗人丁耶的名字。
下乡后沉重的体力劳动,累得我筋骨酸痛,早已把寻找诗人丁耶的事拋到九霄云外了,况且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农民永远没有星期天,只有在下雨天,我们不出工,我才能写点东西,然后跑到公社邮局寄到梨树县文化馆文艺创编室。但是我不敢奢望文化馆的老师给我回信,我只是想给自己的枯燥生活增添一点色彩。

没有想到几天以后,我真收到了回信,大喜过望。信是毛笔写的,落款是黄滁。那一刻,我有找到“组织”的兴奋,仿佛身在黑暗的隧道里,前方亮起了一束光。

从此我写得更勤了,当然黄老师回信也更勤了。终于有一天,我搭了一辆拉石头的马车去县城,见到了黄老师,一个干瘦的小老头。他见到我非常高兴,很健谈。我把“作业”交给他。他谈起对我习作的印象。话语中透露出睿智与慈祥。忽然黄老师话锋一转,他批评我文风不正,说套话、假话。当时我很惊讶,许久没有听到这振聋发聩的话语了。那天黄老师谈得很尽兴,也许他在一个幼稚、单纯的青年人面前,无拘无束地谈创作也是一种幸福吧?

看到黄老师谈笑风生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了那位叔叔告诉我“寻找丁耶诗人”的话语,就问他:黄老师,您认识丁耶诗人吗?他突然间沉默了,好一会儿说:受冲击了!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感觉气氛不对头,就赶紧告辞了。他一直把我送到楼下,叮嘱我:“不能懒惰,不带习作就不要看我来。”

阳光下,他卷着裤脚,俨然一个乡下老农打扮,一脸的皱纹和沧桑。那年,他52岁。
第二年的夏季,我参加了县里的文化工作会议。分组讨论的时候,黄老师来到我们组,他像小孩子一样高兴,笑话不断。我忍不住地问身旁的郭老师:你认识丁耶老师吗?郭老师哈哈大笑,指着黄老师大喊一声:就是他!

那天,黄老师站在地中间,像站在舞台一样,朗诵起他四十年代的成名作《外祖父的天下》,眼睛发光,挥舞着拳头,我们为他鼓掌。他又“隆重”把我推出来:我和你们讲过,有一个女孩子文笔清新,特别讲究辞藻的华丽,每次来信稍加整理就是一篇散文,就是她!接着黄老师又说:假如一个年轻人病怏怏的,你给他一个劲地穿新衣服,有用吗?他还不是个病人吗?反过来,一个健壮的小伙子,衣服穿得旧点又有什么关系啊?我觉得先生在委婉地告诫我,初学写作,一定要甩掉学生腔,带着泥土的芳香,笔下的人物才会鲜活起来。先生的话如醍醐灌顶,让我开窍。另外,这次开会,我了解到了黄老师的前世与今生。

1935年,13岁的他就离开辽宁岫岩老家流亡。事情起因于他路见不平,打了欺辱中国女孩的日本孩子武夫太郎。他先逃到北平读中学,“七七”事变后,又流亡到湖南、广西,最后落脚到四川。1940年,开始在重庆报刊上发表处女作《家》,丁耶是他18岁发表作品时的笔名。期间他曾得到著名作家碧野、杨晦、冯雪峰等人的扶持。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因思想进步受到国民党特务的跟踪,后在南京地下党的保护下,奔赴华北解放区寻找诗人艾青。新中国成立的时候,27岁的他已经是7本诗集在身的大诗人了,1955年就是中国作协会员,1956年调入吉林省文联筹建中国作协吉林分会,1957年反“右”运动,先生就跌入了万丈深渊,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听说他是作协(作鞋)的,乡下干部脑袋一热,就说那你会修鞋吧,就让他给贫下中农修鞋,他还真当了修鞋匠。

天哪,原来不厌其烦地教诲我的黄老师,就是我苦苦寻求的丁耶先生啊!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惜先生此时不在灯火阑珊处,却是在寒夜里寂寞地发着光,他的光照耀着一群热爱文学的年轻人。

可惜好景不长,六个月以后,先生被调到县化肥厂去了。因为他在文化工作会议上表现得“忘形”,放“毒”腐蚀知识青年。有人反映必须把他调离文化馆。

后来,我到县化肥厂看过他,他正在食堂卖饭票。他对我说他从1957年就开始写长篇叙事诗《鸭绿江上的木帮》,由于文革抄家,手稿都没了。他现在又开始写了,可他的妻子精神不好,犯病的时候就撕他写的东西,好的时候又给他粘好。妻子是因他被打成右派气疯的。我听说先生的家是很糟心的,大儿子在工厂里,被机器“吞”去了一只手,二儿子在学校里读书当班长,因父亲的问题,被“罢官”批判,得了癫痫病。家里还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儿,天真无邪。那天,先生在食堂请我吃了一顿饭,高粱米饭,外加一盘炒豆芽。

再后来见到先生,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到县里考试,和先生见了一面,他得知我参加高考非常高兴。1979年我在大学校园里收到先生的来信,他告诉我,终于结束了20年的劳动改造,回到省作协任专业作家了。

先生告别了苦难,迎来了创作的春天。平反后,57岁的他跑到诗人艾青的家里,两位阔别35年的老友再度相逢畅谈。他对艾青说,电是在水位最大落差中产生的,而诗也是在生活最大落差中产生。这话艾青也认同,他最好的诗是在上海龙华监狱和文革前后的“牛棚”中产生的。先生说自己是江湖人,他的诗不是写出来的,是走出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先生20年的积蓄像火山一样爆发了,10年间他写了100万字散文、随笔,广东的《花城》《随笔》和四川的《龙门阵》是他的阵地,海外也时常转载他的文章。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随后,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他被中国作协列入“参加抗日战争老作家”名册,他很多的作品被选入《四十年代诗选》及《新文学大系》和《抗日诗选》等选集中。

这时候先生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少年的磨难》,记录了他在日伪统治时期,因路见不平,打了日本孩子被迫离家出走,流亡生活让他由一个单纯的少年成长为青年作家,最后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的传奇经历。

今天,我又重读先生的小说,倍感亲切。他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他的小说对今天的青少年的成长,不失为一本好书。文字是不朽的,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淹没光芒。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我感觉和他少年时期的磨难是分不开的。少年的磨难,不啻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先生正是少年时期喝下了磨难这杯酒,才能壮胆走天涯,没有趟不过去的大江大河。即使在人生的低谷时代,也没有泯灭希望的火焰,他的心里仍然吟唱着春天的诗篇。

那年、那月、那风、那雨,洗刷了岁月这本大书,虽然让它满目疮痍,但是荆棘中倔强地绽出新绿。让我领悟到了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拥抱雪花的时候,似乎已经咀嚼出早春的味道了。

渥水 – 2024春 – 现代诗

叶虻 诗二首

作者:叶虻

春的序曲

这是一条你必经的小径
它有着一副粗糙的手掌
曾在深雪下摸索致意

而每一片萌芽都在
推开体内的窗户
每一枚春风都会撇开手杖
跌跌撞撞地一路而来

如果鸟鸣只是环绕
尚未佩戴上枝头的脖颈
或者星光只是嗅觉
俯身照耀一颗孤独的蓓蕾

此刻你踏遍关山而来
带着所有寄出的信笺
你是否知道等待是一把
多么忠诚的钥匙
一遍一遍地开启
百花藏匿于深巷的居所

四月

四月是一辆进站的列车
它只是停靠 如果你会意
它会把车窗拉起

四月 用香椿树来把守
它会挑一座小城住下来
窗户对着雪峰 窗下的人也素不相识

四月 有一条只为自行车街道
用骑行的速度穿过市区的老房子
车前筐放满花束 只是忘记该送给何人

四月 向最清浅的湾流抛出钓丝
雨水拍了拍河水 沿河有花落下
有人路过石桥 桥上没有栏杆 他往下游张望了一下

四月 会拐进老城的药铺
掌柜的南方口音 咬字不清
他的女儿普通话很好
那些拗口的药名 让耳朵挨着琴房坐下

四月 是扎好的纸风筝
是田野里最高的事物
你的爱人手搭凉棚
她眯起眼睛的时候
有些记忆 在风筝那一头颤了一下

渥水 – 2024冬 – 短文

莱珂写作之旅

作者:江风


莱珂和我是忘年朋友,她是我的邻居,今年十岁。我曾好奇地问过她:“为何取名‘莱珂’(Lilac)?”随后,她就给了我一篇短文“为何莱珂?”(Why Lilac),读来颇为感人有趣。

莱珂的英文名就是丁香花或是其中之一的紫丁香,是在各地尤其亚欧生长的灌木类植物,常见栽培于庭院,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莱珂在短文中写道,她喜欢植物,喜欢花草。

在考虑使用“丁香花”作为她的英文名之前,莱珂比较过好些其它花草类植物。在她看来,鲁冰花好像过于“僵硬”,薰衣草则是只见花不见叶。百合呢?莲花呢? 它们的花形似乎太大。莱珂告诉我,不要觉得因为她喜欢丁香花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英文名而感到奇怪。她希望所取的名字具有某种美感,莱珂想象自己的名字是一朵花。她说:紫丁香的枝就是她用的笔,叶是她所写的故事,而花则是她期待的收获。


作为学生,读书就是职业;作为孩子,写作尤为鲜见。写作离不开笔,莱珂把丁香花的枝比作写作的笔。她观察丁香花的枝,想象着写作的笔。她写作并发表了一篇短文《写作是最好的魔法》(Writing: The Best Form of Magic)。在这篇短文中,莱珂写道:“写作就是一种魔法!”她说,写作需要兴趣,写作犹如心灵交流,写作就是展开想象的过程。

新冠疫情肆虐的2021年,在她的外婆指导下,莱珂跟着外婆把自己收留下来的哈密瓜种子播在后院菜地。上一年莱珂就试种过哈密瓜,中途瓜苗儿夭折,莱珂伤心了好几天。外婆鼓励她不要灰心,来年继续尝试。到了这一年,莱珂有了上次的经历,更加细心于这一种植体验。难能可贵而又惊讶得是,她几乎每天观察呵护哈密瓜的幼苗和生长,直至育出两个大大的哈密瓜。在这一过程中,她坚持把每天的观察记在一个本子上,形成了近万字《种植日记》(Plant Diary)。

莱珂的《种植日记》让人感受到一个孩童的心灵对话。她记录了给哈密瓜的幼苗浇水过程,时而惦记着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从日记中,我看到一位孩童所具有的好奇心和所充满的期待。她每天给幼苗浇水,爱着她的种植。莱珂期待种子发芽,更是希望并相信幼苗会生长起来。如果哪一天的幼苗出现疲劳状态,莱珂就在日记中写道,她替幼苗着急,她会问外婆该怎么办。莱珂的《种植日记》反映出她的童心和爱心。日记中还记录着妈妈对她种植的关爱,还有外婆的指导。莱珂写道:“外婆教她‘浇水育苗要格外细心’”。这不正如外婆对莱珂这棵幼苗的培育吗?!

冬去春来,莱珂这朵快速成长着的丁香花开始枝繁叶茂起来。她在学校从多方面得到锻炼,她已成为有着自己思考和意见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身高很快长到1.65米,超过了她的妈妈。 除了她所喜爱的语言文化与写作,包括英文、法文和中文,她还在具有理科背景的外婆指导下学习数学,其数学程度与同龄人相比已超前很多。不久前参加重点学校(Gifted Program)入学评估获得9.9分(满分10分)。她的中文表述也很不错,曾就读于深圳,去过不少国内城乡,已在中文平台发表多篇短文。

去年年底,莱珂学校的老师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童年故事》(My Biography)。她所写的故事生动地描述了跟着妈妈爸爸和他们的朋友在外面野餐,第一次见到小黑蛇的经过。她还描写了第一次做“噩梦”的情形。莱珂写道,她和几位同学在上学的途中掉入一个深深的洞里,看到几个很大的蜘蛛网,还有几只大蜘蛛。莱珂也记述了一年前在深圳上学的故事。老师看后写下三个“Fantastic!”(太棒了),给了她A还有个加号。

在学校,莱珂喜欢参加田径活动,曾获得学校比赛第一。她参加学校播音员竞选成功,她的业余钢琴比赛获得所在社区第一。获得钢琴比赛第一的那天晚上,莱珂激动地用中文写下当天比赛的经历和故事,发表在国内一家电子刊物。故事的结尾写道:

“在回家的路上,大自然妈妈都为我骄傲,特意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噼里啪啦的雨声仿佛放起了喝彩的鞭炮。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钢琴演奏比赛,得了金奖(Gold),欢欣雀跃,真的很开心!我仿佛看到更多的奖牌在向我招手!”

丁香的枝在逐渐结实起来,丁香的叶在丰富起来,丁香的花也开始溢出芬芳。前不久的一个清晨,天还没有亮,家人仍在熟睡中。我的电脑一声提醒,新的邮件来了! 那几天一直等着莱珂《魔幻世界》(The Enchanted World)在亚马逊图书平台上线的消息。图书果然上线了!《魔幻世界》从莱珂所写的一百多篇童话故事中精选出25个故事,包括友情、童趣、英雄和自然四个方面,每篇故事从数百字到一、两千字不等,读来亲切感人。该书语言朴素,还配有北京一家儿童艺术工作室数十名师生所作的插图。我为该书写了简短导语,因而期待着作品的出版发行。

《魔幻世界》经过多位英文编辑校阅。两年前曾入选英国一家儿童出版社,该社编辑对于所选故事进行了认真修订。由于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和影响,该社历经财务困难而消减了出版计划。完成修订编辑后,该书在年初被推荐给美国亚马逊图书出版。然后,又经过数位编辑加工,短短数月该书得以面世。《魔幻世界》出版过程可谓反复加工,成为图书佳品。

大约两至三年前,莱珂的语言禀赋与勤奋吸引了我。那时莱珂还是大约七、八岁的孩子,纯真可爱。因为前所未有的疫情,莱珂居家上网课。有一天,莱珂给我一篇用铅笔写成的短文《恐怖森林》(The Spooky Forest)。短文描述两个女孩在森林中迷了路,他们相互鼓励和帮助,克服困难走出森林的故事。在疫情居家网课期间,莱珂坚持写作,在短短两年中写出一百多篇童话故事。

我看过《恐怖森林》故事后,直觉应是具有相当写作基础与才智的中学生才能写得出来的。于是我反复问道:“这故事是你写的吗?”接着,我把故事输入电脑,转给其他几位英文老师,请他们提提意见。多位参与在线讨论的老师对莱珂的童话写作发出赞叹,后来这一故事被选入《魔幻世界》一书。

莱珂对语言和写作具有浓厚兴趣。她告诉我小时候几乎每天都在入睡前听故事,经典《西游记》中、英文版至少听过四至五遍。莱珂对海内外有影响的《哈利波特》图书系列更是随身携带,不少人物及其对话成为她写作构思的参照,她还收到该书作者的复函鼓励。莱珂所在学校注意到她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推荐她参加一次写作讲座。参加讲座后,按照老师要求,莱珂提交了《章鱼与船》(The Octopus and Ship)的童话故事。出版多本英文童话的老师看到莱珂的故事,十分喜欢,细心提出了意见。经过加工后,《章鱼与船》成为《魔幻世界》“友谊”部分的童话故事。

为了给这本书写点导语,我曾带着该书样本,请一位曾在某研究中心任职的外籍朋友浏览。朋友翻阅故事后,连声说:“Wonderful! (太好了)”。我还请几位数年在海内外从事研究的朋友,浏览讨论莱珂和她的《魔幻世界》童话故事。朋友们难得围坐一起,谈论文字,谈论儿童,谈论下一代及其父母家庭环境。

当说到莱珂是用课余时间从事写作,仅凭对于语言的兴趣和勤奋写作童话故事,朋友们感到惊讶!说及如今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写作也许成为无用的时候,朋友感到无语。当说及国内仍在留恋应试教育,忽视东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别与差距,朋友相当感概地说:“需要有比较啊!”

祝贺《魔幻世界》面世,为读者提供有趣的童话故事。祝愿莱珂充满童趣、富有童心和想象力的写作之旅,像丁香花一样绽放芬芳。

渥水 – 2024冬 – 古典诗

【清平乐】三首(李白禁帏清夜体)

作者:山水

(一)

漫天云舞,造化偏无语。素草瑶花烟若许。剪乱心经如缕。  
野寂但惹人痴。雪泥冰陌琼枝。堪可临风把酒,低吟浅唱清诗。  

(二)  

夜著风雨。化雪凌窗户。朔野寒荒云低树。漫卷琼花生处。  
游目远逝霜鸦。素裹三五人家。寂寞连天宿草,渊心何处横斜。  

(三)  

正曚昽处。玉蕊雕冰树。远近朋侪遥相顾。解语飞花如诉。  
烟野岑寂林幽。雪板更胜轻舟。纵目连天一色,凌波微步峦丘。 

加拿大四季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