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水 – 2023秋 – 古典诗

咏秋五首

作者:小草青青

其一   五律  白露(平水韵)

时光今白露,北斗柄交移。
玉燕飞归去,寒鸿远徙离。
红枫犹未醉,金菊蕾方迟。
秋色还依旧,乡心客自知。

其二  七律   秋草(平水韵)

野径荒坡度旧年,青山流水伴尘烟。
朝霞雨露滋春醉,暮霭柔风陪昼眠。
绿树丛中怜个矮,红花深处慕英妍。
身微何必怨天运,命贱犹存复活缘。

其三   七律   秋游叹逝川(平水韵)

独立河边叹逝川,秋来暑去换流年。
东篱寒菊凌霜挺,北海冬梅待雪妍。
飞燕破云传喜信,游鱼戏水斗枯莲。
深情远寄天涯友,一曲相思自抚弦。

其四    霜天晓角   秋色(词林正韵.蒋捷体)

篱菊丹枫。竞争秋日红。
峻岭山川踏遍,秋烂漫、韵无穷。

高空。征雁冲。苇花飞草丛。
绿树叶黄飘落,何忍坠、舞空中。

其五     望远行  思故人(词林正韵 韦庄体)

夏去秋来桂菊香。天气渐新凉几多秋色染池塘。花落暗忧伤。
风解语,水多情。别离千里长亭。

柳枝摇曳送君行。风雨几番世漂萍。
两地总牵挂,夜半泪盈盈。

渥水 – 2023秋 – 现代诗

无绪(外一首)

作者:风动

火星不愿作证

易燃物保持安静

夜继续在破旧的黑袍上编织黑暗

文字的纸牌翻转

虚实的门轴

时间从镜子的夹缝中

吹起风的口哨,微弱地

如炊烟永续的记忆

独木舟,突兀的外来物

曾打破水河的平衡

并试图与激流握手言和

停滞与冲刷皆无主

谁坐在里面张望

像一首诗对夏日的张望

偶尔掠过

来去无踪的风影

秋日

“秋日温暖而悠长,我时常漫步经过博古斯拉夫斯基大街。”

走过无数的秋日

却没有一次真正地走进

霜雪总是匆匆

总是应付、脚步急急

来不及铺呈温暖的长路

缺乏耐心的黄叶

纷落如日历

没有一次停下来

真正步入秋日的黄昏

在童话世界的深处

深深地逗留

(注:题记引用亚当·扎加耶夫斯基语)

渥水 – 2023秋 – 短文集

我是上,还是下呢?

作者:叔丁

登山杖点向面前的大石头,一条腿迈上去,腰腹顺势前倾,另一条腿撑一下地,身体重心移到石头上。又一块大石头就这样爬了上来。我在往山上爬,离天的距离又近了些。
不是说我可以登天,我也没想过要登天。因为登天不是靠爬的,需要借助个外力和契机。

或者你原本属于天上,比如仙女们,你是仙二代。或者你误打误撞地吞了一颗仙丹,比方月亮里的嫦娥,那你就是白手起家的仙暴发户。当然天上的仙女经常思凡,思凡了就跑到凡间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嫦娥也每每寂寞地在月宫中独舞,身边是不解风情的吴刚,还有不通世事的玉兔。所以天上并没有什么大意思,我自然也不想上天,最精彩的人生还是在人间。

但我喜欢往上爬。“往上爬”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涵义,说好听点儿就是进取心,说不好听点儿是贪念。贪念也无可厚非,人若无欲,那也就不是凡人,而是仙人、是圣人。既然仙女都能思凡,那我这个平凡的女人自然也可以有欲念。爬山,可以把“往上爬”的欲念升华得自然而存粹,与贪念和进取心都无关。我喜欢爬山。

这里的山路按照植被变化分类,可以分成三部分:下半截穿行于树木之间,中间是攀扶着灌木,上半截则是把匍匐于地面的高山植被踩在脚下。当然爬山走在约定俗成的山路上,不该攀踩植被。山路上基本是石头,有时候是溪流塑造过的圆润的小石子,有时是地壳动荡刚刚完美竣工的岩石峭壁。爬山就是爬石头。从小石子铺成的石头路面,到大块石头垒成的石头阵。从有树根分割的石头,到无树根分割的石头。从山麓躺在溪流中的石头,到山顶被冰雪遮盖的石头。

秋天还未开启,山顶不会有冰雪。树叶还没落在石头上,也还没有变换出博人眼球的红黄,我集中注意力蹬着不同形色的石头,一块一块往上爬。天上掉下来几个雨点,不经意地预示着爬山其实与登天还有些关联。我没有那么敏感,可Y从后面赶过来说,我们爬一会儿就下山吧,马上要下雨了,今天有雷雨。我说不急啊,前面先遣队的几个人不是还要登顶吗?等她们折返回来我们就会师,然后一起走下山。Y说十点半好吗?下了雨,下山的石头会很滑,而且有雷雨啊,会有被雷电击到的危险。我随口应一声,继续自顾自地向上攀登。

我后来曾经想过,为什么我希望和先遣队会师一起下山呢?我今天并没有登顶的强烈愿望,也没有和人攀比速度的愿望,我想做的就是按照自己的登山节奏一步一步地向上爬。如果可以爬到山顶,我会开心。如果没有时间登顶,我也一样享受我攀爬的过程。可我为什么会希望与会登顶的先遣队一起下山呢?是潜意识里的参与认同感吗?如果和登顶的人一起下山,那好像我自己也登顶了,即使登顶非我所求。也许,我不过是在刻意掩饰自己想要登顶的欲求。

攀爬的目的是到达山顶吗?也许。在这样的三段式的山中,如果没有到山顶,就没有登高远眺的开阔视野,只能在高大蔽日的树木中穿行。那努力就只能是为享受过程了。攀登的过程,就是点杖,迈腿,重心前移动作的重复与叠加。这个过程很享受吗?可以找个类比,比如职场中的攀爬。这是我们经常说的“往上爬”。有人为了往上爬,什么都不顾了,还不是为了升职,如果不能升职,那向上爬的意义在哪里呢?你可以轻松地说一句,我就是享受那个过程吗?你需要每天比别人多花许多时间,多干许多额外工作,费额外的努力去协调客户关系,你做的不只是你的本职份内工作。如果最后的结果不是升职,你能说你只是享受这个努力过程吗?如果是,那你很不平凡,也许你是下凡的仙人。能量守恒,没有无用功,这里少了,别处就一定多了。如果你只做功,得到能量的却是别人,那你难免会犹豫自己是不是要再做下去。

可我今天还是继续向山上爬,没想过是不是会到达山顶。当然我的攀爬体验是我自己的,别人不会夺走,我可以享受爬山的过程。J的纤细身影在前面一晃,她是先遣队的一员。我有些诧异问她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她说不想登顶了,想走一会儿就下山,因为天气预报要下雨,不喜欢被淋湿。她说话的时候,天上真的有更多些的雨点掉下来。Y找到同盟,说我们最晚就只爬到11点,然后下山吧,雨马上要下了,石头会很滑很危险。我没吭气,心里在想那个先遣队爬到了哪里?如果她们都不怕,我有什么好怕的呢,一点点雨没什么好怕的,这也不是第一次在雨中爬山。我们都有雨衣,登山包也有雨布随时可以盖上,我们的登山鞋防水防滑。

继续再往上走,石头险峻了许多,攀爬增加了难度,但乐趣随着难度增加。忽然看到了拐角处M转出来,迎着我们往下走。我更诧异了,说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啊,不是应该跟先遣队一起吗?不爬到山顶了吗?她可是先遣队的核心人物啊。M说水带少了,不敢再往上多爬。我说没问题呀,我带着两升水可以分给你。她又说,一个膝盖不舒服,怕下山时下雨路滑再伤到。好吧,连M都要下山了,加上Y和J的附和,我决定也一起下山。本来我就想跟前面的先遣队下山会合了再一起下的。虽然没有遇到全部的先遣队,这里已经有了两位,我今天的计划也不算落空吧。于是我们四个人各怀着自己的心愿,开始一起往山下走。

忽然一阵雨从天上急急地落下来,似乎在肯定我们中途下山的决定。我们赶快穿上雨衣,给背包披上雨布。石头上湿漉漉的,我们小心着踩着每一块。遇上整片几米长宽的石头路面,我们就斜着穿行。

有人喜欢上山,有人喜欢下山。有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也有人怕爬山,在规划爬山的时候会问自己一句,你爬得上去吗?因为山总是要爬的,如果不爬,算什么爬山运动呢?上山需要心肺功能的强壮,需要肌肉的紧张做工,需要坚信会登顶的信心支撑。信心是精神层面的,早已超越了身体的物理能力。我们身体的潜能到底有多大?我们到底需要多少信心和毅力来激励自己向上呢?今天我爬得不快,是在每步都不让自己气喘的节奏,我想看看这样爬到山顶的体验。但今天我没能登顶,那这个体验就只能是攀爬过程的体验,不是登顶的体验。如果今天我多点信心,会不会是不一样的体验?

但有意思的是,今天并不是向上攀爬的艰难消磨了我们上的勇气,而是下山雨中路滑的风险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告诉自己:别爬了,我们下山吧。下山依赖的是身体协调与平衡,也更要求膝盖的功能健康。有人下山如山兔跳跃,轻松愉悦。有人步履蹒跚,举步维艰。当然,是跳跃还是蹒跚,还有一个胆识因素起作用,这又上升到精神层面。下山,不容易找到一个贴切类比。“走下坡路”吗?这是轻松的,没有危险,不会有下雨打滑的顾虑。有人说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却没人说如爬山,不上即下,因为下坡还是有挑战的。

雨真的开始下大了,但我们已经过了石头陡峭的地带,进入山麓的下半段,穿行在高大树木之间,脚下是平缓的被树根分割的石子路。雷雨会来吗?我们不担心自己了,但先遣队是不是已开始下山了?路滑她们可以安全应对吗?J打开手机看天气,忽然喊了一声:她们已经登顶,问我们在哪里,能不能开车接她们下山!

原来爬山是可以只上而不下的,我的两难纠结很可笑,因为有完美的第三条路。也许,人生也可以只往上爬,登顶不在话下,登天也未可知,因为不必担心走下坡路。


渥水 – 2023夏 – 现代诗

落花时节(外一首)

作者:彧蛇

一滴露珠,晶莹剔透

为一个慢慢汛出的季节画上句号
黄昏,朝着相反的方向退去
却不知道何处是新一天的前哨

无诗的黑夜
我写下隐世的样子
明日,不再许愿
只剩一条让人无法预测的轨道

苍天有一条路
却要面对四季轮回的兼程
大地卸去躁动的疲惫
是否,能听到宇宙之外的呼啸

与沉默交头接耳
和自己的影子在黄昏里痛饮一杯
我从西边看向东方
在初升的朝阳中
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微笑

落花季节
我嗅着泥土的馥郁
却在空气中听到经纬交错的声音
而那片我遇见的星辰
在欲望来临时
汹涌着一席明日天涯的心潮

绿色畅想曲

曾经,在心灵的沙漠
我用半生积攒着生命的失意
探索,追寻远方的光芒
只为灵魂得到片刻的喘息
沙漏般流失的年华
已注定此生是一颗流浪的魂魄
天边,只剩一片孤云
陪伴着我的脚步,漫无目的

季节的烟雨从未停歇
只是多了一位误入红尘的过客
邂逅淳朴,让空气中的清新
传送着大自然最原始的碧绿
初夏,看久违的甘露
将思念变成青春的颜色
我的枕边,躺着郁郁葱葱的诗情
把幻梦装饰的漫不经意

举目蔚蓝的天空
绽放一份温馨而唯美的沐浴
翘首,日子不再孤独
有湿润的清风在心底漫溢
拨开生命的阴霾
让思绪飞入明天的绿洲
携一份向往
我亲吻大地浓郁的爱
不再离去

渥水 – 2023夏 – 短文集

回归陪伴

作者:木子

毛毛,叫阿姨!”“香蕉苹果大鸭梨。”

“毛毛,问老师好!”“小老鼠上灯台……”

这是一段毛爸在网上分享的视频。视频中毛毛四岁,她对毛妈的提示答非所问。

牛爸牛妈为了给牛牛物色机构,已奔波了两个月。市面上有很多私营机构自称能提供自闭症康复训练,却是资质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名气大的都要预约,安排面谈要等好几天,安排课程要等几个月。孩子的训练费轻易就一月两万,一期教父母帮助孩子摆脱零语言的课程动辄一万。牛爸和牛妈说,这个世界上但凡钱能解决的都不算事。如果机构真能治好牛牛,他愿意没白没黑地去挣更多的钱交给机构。可几个机构谈下来,却感觉强差人意,让人难以放心。看了这段视频中毛毛在机构培训一年后的效果,他们决定不再给牛牛找机构了,决心一人辞职回家,全心全意地陪伴儿子。

两个月前的一天,牛爸刚走出培训课教室就接到牛妈电话,说她发现鼓楼医院儿科牌子上描述自闭症的症状里,八条中毛毛占了七条,觉得很担心。牛爸安慰道:别多想,没事。

牛爸在一家做技术培训的公司工作,他在这行业里深耕近十年,已经混得风生水起小有名气。牛妈在一家金融投资公司工作。有了儿子牛牛后,她急于回去发展事业,就把儿子交给退休的母亲照顾。夫妇俩各自忙着工作,鲜有时间陪伴儿子。早上离家时,儿子还没醒。晚上回到家里,儿子已经入睡。日复一日,转眼儿子已经两岁四个月了,还不开口讲话,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更奇怪的是,儿子很少看人,也不玩玩具,只对圆形或旋转物体有兴趣,盯着一看就是半个小时。牛妈渐渐发觉不对,和牛爸说过几次,牛爸都回应说:没事,他自己三岁才开口说话。

牛妈的电话终于让牛爸警觉起来。他一回到办公桌前马上开始在百度上搜寻,仔细读着一条条搜寻结果,越读心情越沉重。自闭症目前病因不明,只能通过行为特征来界定,通常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运动机能发育迟缓、缺乏目光对视和与人互动、不能指物不能正常玩玩具、呼名不应、对圆形或旋转物体有特殊兴趣、有持续刻板的动作行为。为了确认,牛爸从网上下载了国际通用的专业自闭症检查表,按牛牛的情况逐项对照打分,得出的结论是重度自闭症。

第二天在医院里,医生告诉牛爸牛妈,牛牛的诊断是自闭症中度偏重,骨骼肌肉发育正常,脑核磁共振检查显示大脑无异常。目前没有医学治疗办法,只能做行为干预训练。有一些机构提供这方面的训练课程,可以去试一下,越早干预越好。要是错过有效干预期,有可能造成智力低下、上不了幼儿园和学校、甚至成年后生活不能自理。听着医生冷冰冰的宣判,牛妈一下子呆若木鸡,牛爸扶着牛妈抱着儿子离开医院。开车回家的路上,他神情恍惚,几次都差一点闯红灯。

诊断结果像是一个魔咒,给牛牛头上印了一个让牛爸牛妈觉得无比沉重的标签。是夜,两人一夜无眠,牛妈以泪洗面,牛爸一直在刷手机。人生的点点滴滴掠过心间,过去的一切,无论多么幸福、多么骄傲、多么优秀,却原来只是一场空梦。面对这样一个没有未来的孩子,一切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人生的旅途,行到此处,却不知何去何从。绝望之中,牛爸加入了自闭症家长微信交流群,希望能从过来人的经验中找到些启迪。他看了一夜,发现除了康复训练机构的广告,就是家长们哀鸿一片。每个家长都被自己孩子头上那个标签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像是溺水者,在水中乱蹬乱抓,希望能抓到一根救命稻草或是一颗灵丹妙药。有家长说可以试试中医按摩、脑电磁针、肠道菌群控制等疗法,也有的说那些都没用,机构的行为训练更靠谱些。还有的家长说机构训练弊端重重。悲情之下,众说纷纭。天亮了,牛爸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色,觉得有些窒息。

在给儿子物色选择机构的过程中,牛爸收集阅读了国内外很多关于自闭症治疗的文献资料来充实自己,以便能够在与机构洽谈时有依据去做恰当的评估。阅读加深度思考让他发现很多问题在逻辑上都说不通。比如自闭症谱系没有确立的病因,既然不知病因,那么治疗的依据是什么?如果倾其所有把孩子交给机构,有改善是机构有办法,没进步是孩子有问题。机构中常用的基于行为分析的干预训练,就是用奖惩的办法抑制孩子的自闭症典型行为,鼓励发展正常行为。自闭的原因尚且不清,又怎么能说那些所谓的典型行为不正常?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的自闭症孩子?中国自闭症人群有一千多万,其中12岁以下有两百多万。美国每36个儿童就有一个确诊自闭症,而且这比例还在逐年上升。

牛爸想起比自己大六岁的姐姐曾说过自己小时候行为古怪。他详细问过姐姐后也给自己儿时的行为做了同样的自闭症评估,结果是中度自闭。牛爸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没经过所谓的机构干预也能正常地学习成长、工作生活,而现在社会的普遍认知却是自闭症儿童无法正常学习成长?如果说牛牛的童年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最大的差别是生活环境。自己儿时一直是母亲和姐姐带着的,街坊邻居都住在平房里,走出家门总有很多熟悉的同龄孩子随心所欲一起玩耍。牛牛出生不久就是外婆带着,住在封闭的楼房里。如果他未来的日子里都要像机构推荐的那样,每周40小时面对成人一对一接受训练,他有多少机会能正常长大?如果问这世界上最适合幼龄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什么,那一定是父母的精心陪伴。

牛爸和牛妈开始了对牛牛的家庭陪伴,这条路艰苦而漫长。深入学习和思考让他们坚信牛牛可以变好。他们做的不是去改正所谓的问题行为,而是将之当作孩子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去包容。无论牛牛关注什么,他们都不厌其烦地做出旁白。一天下来,常会讲到声嘶力竭。牛牛玩的每一件所谓不正常物品,他们都全神灌注、兴高采烈地全程参与。为了让牛牛能学会与其他小朋友一起互动,每当牛爸在小区里遇到带孩子的大人,就和他们搭讪混熟。他把自己变成了孩子和小区里的孩子们一起玩各种游戏,慢慢地吸引牛牛加入进来。在这个过程中,牛爸了解到所谓自闭症典型行为不是自闭症儿童独有的,其他正常孩子也有,只是他们在这个阶段停留的时间较短。渐渐地,牛牛开始有了对大人的关注,有了眼神的对视,有了笑容的交流。十个月后,牛爸牛妈迎来了让他们渴望已久的变化:牛牛和他们在床上互扔枕头,边扔边看着彼此开怀大笑。从这一天开始,牛牛的语言能力逐步提高,所谓刻板行为日渐减少。

又一年多后,牛牛的语言能力、行为举止和互动能力达到同龄孩子的正常水平,顺利进入了幼儿园。

牛爸在与其他父母分享他与牛妈的陪伴经验时,感慨良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令人惊喜,每一阶段的停滞都让人煎熬。家庭干预非常考验家长的耐心与信念。只要坚信孩子是会变好的,不断学习并且方法运用得当,孩子就会越来越好。这些孩子天性敏感,自我保护意思强,很容易逃避现实沉迷自我。陪伴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搭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走进孩子的世界,再牵着孩子的手走回成人的世界。孩子们表现出的各种行为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他们没有病,有问题的是当今社会。当大人能够在这个病态的社会里为孩子做出必要的改变,这些孩子是可以正常成长的。

注:四月二日是世界自闭症关爱日,谨以此文献给那些苦苦挣扎的父母们。

加拿大四季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