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水 – 2018夏 – 短文集

清明的雨

作者:瘦灯

一说到清明的雨,人们大都会想到唐人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因为它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所以相比于端午的热烈、春节的隆重、以及中秋的温馨,清明节的基调是凄美的。

清明节凄美基调的形成,那纷纷的春雨,起到了无以伦比的作用。对于清明节所承载的那份特有的意景和心境,非这场春雨难以营造地如此淋漓尽致、神形兼备。没有了这份雨,就像美酒稀释了醇醪,音乐散失了旋律。故自古以来,文人骚客的清明诗赋,无不闪现着春雨的风韵色泽。譬如著名的《清明祭诗》,十四首中十一首含有春雨。其中,描绘春雨意景的佳句,有:“春雨清明湿杏花,小山明灭柳烟斜”;“半园新杏连绵雨,送尽清明百姓家”;“粉杏轻柔岸柳新,清明春雨两相侵”;“轻红沾雨不胜衣,才回倦眼又迷离”……而描述春雨心境的佳句,更有:“春雨杏花满清明,追思犹怨水烟轻”; “一沾春雨一断肠,飘零无计觅君乡”;“历历如君离别日,哀魂和雨泣流沙”;“疑天亦解伤恨情,哭君泪雨遍清明”; “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正是:唤起愁肠千百萦,无雨难以咏清明。

有了春雨的浸润,清明就变得更加浓酽。这雨不滂沱不狂暴,它轻柔弥漫,更像一团湿润的云雾场,氤氲的气韵态。它打湿了脸,朦胧了眼,也浸润了心。有画家朋友说过,二十四节气中,最宜入画的当数这清明雨了。正是这迷蒙的春雨,使清明变成了一幅淋漓含蕴的水墨画。极目望去,或浓或淡,若隐若现,天地茫茫,鸿飞冥冥。在这一片混沌和遐思之中,一曲牧童短笛又幽幽地开始了叫板,引出了程派青衣的低吟浅唱。那一番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凤鸣鹤唳,伴同这宏大的水墨画卷,穿越了时间空间,催生了浑然忘我,天人一体的悲悯情怀。

中国道家的理论说道,惊蛰之后,阳气开始勃发。“阴阳之气交而和,则相畜固而成雨”(《周易程氏传》,< 小畜 >)。这清明时节,正是天地沟通、交媾的时候。在这一时刻,雨就是天地交融的产物,将阴阳两界沟通起来。也许现代物理学也可以另外地诠释一番。神奇的量子现象,已经大概地指证了灵魂的存在。中国文化千百年来形成的清明情结,经无数人头脑的投射,将海量的精神能量聚焦在一个特殊的时空交点上,从而形成了一个奇点通道。各个不同的宇宙,或者维度之间,在这个奇点通道上,得以连通。我们(故去的)在另一个世界的亲友们,穿越这一特定的时空点,以氢氧氮以及天外不明粒子为媒介,与我们进行近距离地互动。这清明的雨,就是降临人间的云、升腾九天的气的一种混合存在。

北美的清明时节,春意依然料峭。那清明的雨,时而夹杂着雪花,使人的心绪情思平添了几分悲凉。对于长眠于故土的亲人,我们无法亲临扫墓,只能拜托这绵绵的春雨代劳了。于是,在这清明的缅怀之中又要增加几分内疚和感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坟桩,正燃香。举目无言,惟有泪千行。此刻,这清明的雨,已经化为天地之间潸潸的泪水了。

在清明无雨的日子里,只能热一壶老酒,下一场心雨了。微醺之后,开启天目,于冥冥之中,去问候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故友。估计此刻云天中的魂魄们,也会找到瑶池的酒家,指点着人间的杏花村以及近旁的牧童和我们。天上的杜牧,想必也把他的《清明》,作了没有改动的改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

云鬼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

遥指,杏花村。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加拿大四季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