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水 – 2023春 – 短文集

知青岁月(一) 出发

作者:拜友弘诗

“知青”为”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的名词,对于当今年轻人来说,或许解释为有知识的青年人,或许仅仅知道是一段朦胧的历史,但对于亲身经历者来说,它代表的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动员、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运动。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出现于中国,”文革”中达到高潮。1968年 12月 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引述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指示发表后,全国立即出现上山下乡高潮。其后数年,上山下乡成为城镇中高学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前后共达 1600多万人。无论今后对那场声势浩大的知青大迁徙运动怎样去评价,但当年全国的上千万知青带着他们的理想和热血投身于这场运动中是不争的事实。知青虽已成为历史的概念,但知青的故事却永远可歌可泣。知青——永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时代符号!

        悠悠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天下知青是一家,无论你何时插队,何地插队,经历略有不同,但是我们共有道不完的磨砺,诉不尽的心酸,倾不够的情缘,叹不绝的感慨。

       我是一九七五年下乡插队的。当年的七月二十七日,是我们辽宁开原市一九七五届高中毕业下乡的日子。当天正值大暑,而且是个大晴天,烈日当头,骄阳似火,热浪袭袭,但是最热的地方还是开原第二高中的大操场,这里是我们集合出发的地点。可想而知,那个时代人们的政治热情会把气氛调到多高,整个操场人头攒动,擦肩接踵,锣鼓喧天,彩旗飘扬,高音喇叭不停的播放着革命歌曲,时而又广播一些通知之类的内容。当天大概有多少人没法统计,估计会以万计,要出发的青年,送行的亲朋好友,各界的组织人员,交织在一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我当时的心情好像特别的兴奋,因为是男孩,愿意出去闯荡,脱离父母的束缚,再加上响应毛主席的好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到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感到特别的光荣和自豪。所以当时如何从家里出来,家人都有谁送我,(因为我当时还有爷爷和奶奶,再加上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是如何同他们告别的,一点印象都没有了。送我们的大卡车排成一排,整装待发。我们各自找到自己的车辆,装上行李,人就坐在行李上,然后汽车发动,马达轰鸣,大家相互挥泪告别,长长的车队带起一路尘土,载着我们这些带着青春的激情与热血,带着对前途的理想与憧憬,对生活的无知与懵懂的”知识青年”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

        我们插队的地方是国营开原八棵树林场,归县林业局管理,是我爸爸为我选的地方,现在想起来是当时插队的最好地方,为国营单位,管理规范,特别是挣工资,每月30元人民币,足够多了,第一年吃饭还有国家补助,当时留城进工厂学徒也就不到20元。所以我第一年用余下来的钱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现在还能用。第二年开始就挥霍了,抽烟,喝酒,经常去公社的唯一的饭店去喝酒吃饭,好多同学也都经常去。

        送我们的汽车行驶的前一阶段,大家还兴致很高,除了相互打量,简单说几句话以外,大部分时间在观看道路两旁的风景。公路两旁多数是无尽的玉米地和黄豆地,玉米秆直青纱帐,黄豆虽矮荚满枝。出了开原县城,不远就是清河镇,那有一个清河水库和火力发电厂,距离很远的地方就能见到清河水库雄伟的大坝和听到大坝闸口泻水的轰鸣声。过了清河水库,汽车一直沿着清河向山区东进。途中偶尔经过一些村庄和小镇,后来走的次数多了,闭着眼睛都知道汽车开到了什么地方。汽车驶进了八颗树镇,向右一拐就驶进林场大门前的林阴道,汽车停下来以后,已经是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我们个个也都是蓬头垢面,只能看到一双白眼球和一排白白的牙齿,满嘴都是沙子,不敢叩齿。稍微定一下神,我们感到了林场欢迎我们的气氛,大门口好像挂了彩旗,能看到一些人在来回忙活,是在安排和组织接待我们。顺着闻到了猪肉的香味,我们找到了伙房,看到了伙房的炊烟。那天林场杀了一头猪,做了一顿丰盛的欢迎宴。在我们这批知青以前,这里已经有了知青,所以林场对接待知青已经不新鲜了,但还是比较热情和隆重,因为还有送我们的县里干部。记不得有什么欢迎仪式了。我们简单洗漱了一下,饱餐了一顿,就被带到了青年点的院子,也就是我们的新家。青年点是两排较新的红砖瓦房,中间是院子,大门外过路是一条小溪,有个小木桥,过去是我们的公共厕所,旁边还有一个我们青年点的猪圈。

        大家进屋,放下行李,就坐在男生宿舍的南北炕上,由当时指导员介绍青年点的领导及相互自我介绍。大多数人我都不认识,我们同一个中学的人不多,其他人都是别的中学的了,当然没有几天就熟悉了。当时的点长好像姓杨,同时还有一些老知青,不久大多陆续返城了,也剩下几位同我们一块劳动和生活了几年。没有过几天,厂部就宣布了新的青年点组织,让我任点长。我也不知道这个点长怎么当,有什么权利和职责,只是尽力的做好一些管理的事情,好像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支持。就是现在大家见面或者联系的时候,还有人叫我点长,听起来特别的亲切。就这样,我在林场为时两年半的生活开始了。

       描述一下我们的新家。青年点——新家

菩萨蛮   青年点
青砖红瓦窗相望。
两排南北柴烧炕。
小院石头墙。当中晒衣裳。
芳华何惘怅,年少激情荡,
披被斗飞觞,醉酣入梦乡。

(词林正韵  李白体)

    林场的书记冯仲山,厂长王书志,技术员郭明辉,指导员崔子厚,后来一位副场长姜鹏耀,还有两个队长,一个姓王,一个姓麻。这些领导都特别的好,对知青关心,照顾,培养和教育,用现在的话讲,他们都有满身的正能量。我们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好多东西,如何做人,做事,有些我们受益终生。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加拿大四季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