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水 – 2023秋 – 短文集

鸿雁

作者:瘦灯

鸿和雁,是不是一种鸟呢?好奇心驱动,上网查了一下。雁属于鸟纲,雁形目,雁鸭科,雁属(Anser)。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常见雁属的鸟有灰雁,雪雁,帝雁等。

鸿(Anser cygnoides)则是雁属中体型较大的鸟类,包括天鹅。


按照北宋赞宁所著《物类相感志》的定义,大曰鸿小曰雁。它们昼共飞而夜宿洲中。无论飞行或者落宿,鸿在内雁在外,因为鸿比雁高贵。雁属的世界,居然也有高低贵贱。难怪天鹅是如此的华贵高傲,天然形成的。晋人傅玄描述,鸿和雁有着三同、三异:“秋来宾一同也,鸣如家鹅二同也,进有渐而飞有序三同也;雁色苍而鸿色白一异也,雁多群而鸿寡侣二异也,雁飞不过高山而鸿薄云汉三异也。”

一提起鸿雁,马上进入脑海的,恐怕就是那首蒙古乌拉特民歌:

鸿雁,天空上 /  队队排成行 / 江水长,秋草黄 / 草原上琴声忧伤
鸿雁,向南方 / 飞过芦苇荡  / 天苍茫,雁何往 / 心中是北方家乡……
这首歌节奏舒展缓慢,旋律悠扬而又苍凉。入耳瞬间就具备了直击心灵的感染力。而那马头琴的加入,无疑又浇上了一壶闷倒驴。 

无论是谁,在秋高气爽、满目辉煌的日子里,被一声雁叫唤醒,抬头遥望那远去的雁阵,心中多少都会升起一种莫名的惆怅。这也许是突然感到绚丽季节的无法挽留,也许是对无法企及的远方的酸楚。更多的,或许是对逝去往事的感怀,以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
候鸟的迁徙,年复一年,有往有来。对它们而言,无所谓故乡不故乡,抑或两处都是故乡。然而对于那些长居异域他乡的人们,虽说心安之处是吾乡,那份对故乡故人的牵挂,是深植于骨子里的。这种情结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被一个小小的细节,突然唤醒,比如,那一声雁叫。
大雁是伴随人类一起进化的。随着7万年前迈出非洲的第一步,在人类远征世界的途中,都能在迁徙季节看到它熟悉的身影。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对这种叫声和画面建立了很强的关联性。当围坐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穿越时空的鸿雁,人类会打开幻想的翅膀,编写出各种鸿雁的诗歌和故事。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诗经》中,有一首《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早在先秦的诗人就用鸿雁的鸣叫和形象,哀怨地表述劳作之苦和远离之苦。
汉代的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中,仰望南来北往的鸿雁,幽发出思汉之情:

雁南归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喑喑。
唐代的钱起,在《送征雁》中,也是满腹乡愁: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同代的韦承庆,以《南中咏雁诗》感怀故人的离愁: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然而杜甫在《归雁》里,却是感叹国家的兴衰,格局高出一层: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在古代诗歌中,鸿雁基本就是一个忍辱负愁的人设,有人就直接称之为悲鸿。

秋雁于飞。渥太华,2016年。

不过,在众多的咏雁诗歌中,鸿雁还担任有信使的角色。

鸿雁传书最早的故事,出现在苏武归汉的传说中。苏武出使匈奴,单于劝降不从,于是被流放到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单于仍然不放苏武归汉。有人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汉使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注明了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好让苏武回汉了。(《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
第二个故事,更为离奇。说的是唐懿宗时丞相王允的女儿王宝钏,不顾父亲反对,下嫁贫寒的薛平贵为妻,被父亲断绝关系赶出家门。后来薛平贵从军离家,王宝钏清守寒窑,十八年音信全无。突然有一只大雁,落到她家,表示愿意替她送信。王宝钏当即写了一封血书。薛平贵接到信后,急返长安相认。不久薛继承帝位,王宝钏成为正宫娘娘。这段鸿雁修书,成为京剧传统剧目《红鬃烈马》中一出精彩的折子戏。

这些都是虚构的故事。但是历史上还真有一人,用鸿雁传书救了自己。这事出在元朝,这人名叫郝经。郝经受忽必烈之令出使南宋,中途被卫国公扣留在真州,长达十五年。一天,有人送给他一只活着的大雁。郝经突然想到苏武鸿雁传书的故事,于是在一块布帛上题了一道诗 ,并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年月,系在大雁足上。乘雁阵北飞之际,他把大雁放飞了。没想到,这只大雁真的在开封被人给弄下来了,最后转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手中。在元朝的干预下,郝经等一行人终被释放。(《仁宗实录》)。

雁属的鸟类与人类关系相当密切,一来它们是人类传统的狩猎鸟种,另外被人类驯化的也比较多。驯化后的鸿雁通常称为鹅。

欧洲人与鹅的关系,似乎比中国人更密切。且不说举世闻名的法国鹅肝在美食中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鹅的知名度也比较高。《牧鹅少年马季》是匈牙利最著名的儿童及民间传奇故事。马季放的鹅就是大白鹅。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创作的长篇童话《尼尔斯骑鹅旅行记》,使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故事中大白鹅马丁,带着尼尔斯,与雁群一同历险。一只驯化的鸿雁和野生鸿雁群同框,毫无违和感。

《伴你高飞》电影海报,1996年。

1996年上映的《伴你高飞》(Fly Away Home),是一部基于真人真事的电影。讲的是一个14岁的加拿大女孩领着16只小雁迁徙南飞的故事。刚刚破壳的小野雁被艾米在树丛里发现了,它们把艾米当成了妈妈。小雁长大后,为了让它们能飞行到南方,艾米和爸爸用滑翔机教它们飞翔。最后两个人、两架飞机、16只大雁,一起从加拿大飞到了美国。这件事轰动了北美,一路有电视台跟踪转播。最让人欣慰的是,第二年春天, 16只野雁自行北返,回到了艾米家。

魁北克有一处有名的大雁栖息地(Montmagny)。为数众多的大雁和候鸟,每年都会到此歇脚。因举办天鹅节(Festival de l’Oie Blanche)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餐馆、旅馆和其它游乐设施散布周边。

笔者手头保留了一张大雁照片,1994年拍于该栖息地。图中几种不同类别的雁,已经成为当地的永久居民。因为翅膀内部的羽毛已经被剪短,它们永远不能起飞了,变成了所谓“引雁”。几十只引雁被圈养在湖面,以吸引过往的候鸟驻留歇脚。

加拿大雁的平均寿命为24岁,但圈养雁的平均寿命高达42岁。估计图中有些雁,已经不在世间了。应该还有苟活着的,虽然失去了诗和远方,它们继续为当地的经济做出贡献。

魁北克的引雁。1993年。

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使得雁群迁徙的行踪,都能被人们实时观察并记录到相关的网站上。在每一个大型雁群栖息处,都有大批的观鸟爱好者,携带长焦镜头和望远装置驱车赶来。他们好像和雁群形成了默契,在200百米外排成观览线。

成千上万的雁群,像千万股来自星河的云流,汇集在一起,遮住了半边天。无数的鸣叫呱噪、无数的翅膀扇动,就像在巨大屏幕上泛滥的白噪声。它们时远时近,忽开忽散,似浪似漩,犹如狂风中的霏雪。场面宏大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转眼又到了观看鸿雁迁徙的季节,收拾好家伙事儿,我们观雁去吧!

渥太华的一个大雁栖息地。2016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加拿大四季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