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瘦灯

国字冠头的事物,通常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成分。比如,国树、国鸟、国花。但是国食一说,尚未见过正式的定义,这里不妨探讨一下。大抵说来,它应该符合3个条件吧:内容齐全,形象美观,文化底蕴浓重。中国地域广阔,美食何止万千,但细细盘点下来,符合以上3个条件的食物,似乎只有一种了:饺子。
先看第一条。意思是,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主副食成分齐全。中国的菜系丰富,但凡是菜,就要搭配主食,所以齐全一条落选。当然也有不少主副兼备的食品,譬如,馅饼、包子、米饭团子等,这类食品,大都是底层劳动人民的食品,需要用手攥着,吃相粗俗了些,颜值也难以担当。汤水类的食物,比如羊肉泡馍、兰州牛肉面、扬州炒饭,都没有固定形状,谈不上什么代表形象了。
再看饺子。它的外形饱满生动,既不是简单的球状、盘状,也不是呆板的圆锥。它犹如一块灵动的元宝,其上一条螭龙蟠踞,其起伏的玉鳞,巴洛克的蕾丝一般。整体犹如雕塑一般稳定,敦实、厚重、圆润,又端庄、华美。另外,饺子还可以用菜汁和面做成各种颜色,许多彩色的饺子排放在一起,赫然产生盛世繁花的视觉冲击。
评判国食最重要的,是第三条。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饺子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据考证,饺子是由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他为了治疗百姓耳朵的冻疮,用面皮包上羊肉和祛寒的药材,煮成像耳朵一样的食物,称为“娇耳”。最初用作驱赶风寒的药膳,后来逐渐成为百姓逢年过节必吃的食品。到了隋唐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了民间普遍的美食。宋代时,饺子被称为“角子”或“角儿”,形状像偃月。元明时期,饺子又被称为“扁食”。清代时,饺子才被定名为“饺子”。在山东民间,现在很多地方称其为“谷轧”。论历史渊源,饺子独占鳌头。
饺子制作难度相当高。第一道门槛,就是饺子皮的制备。面粉要求筋道大,延展性好,煮出来颜色晶莹透亮,光泽如玉,美女的肌肤一般。面粉以过冬期最长的北方小麦制备的为最佳。加拿大的精面粉,是公认包饺子的上等食材。饺子用的面粉要和得不软不硬,面团要揉得细腻均匀。这操作全靠手上的感觉。搓成细长条后,行家都是用手快速拔出面剂子:一段小小的面团。其大小根据饺子皮的面积而定,一般直径为8公分左右。真正的功夫,就是擀皮。这手艺绝非短期可以练出。理想的饺子皮,外沿薄,中间厚,呈现正态分布。这样当饺子皮填入馅料,形状由圆片变成球状时,外皮会变得厚度均匀,不易破损。
看高手擀皮,是一种享受。他/她一手驱动小巧的擀面杖滚动,另一手扯动面剂子旋转,仅转几下一个标准的饺子皮,就飞了出来。彪悍的高手,将多个面剂子拍平叠成一摞,一只擀面杖同时擀出多张饺子皮。更有高手,会两只手操作两个擀面杖同时制作饺子皮,眼花缭乱。快的擀皮高手,一人供七八个人包制饺子。
第二道门槛,看似容易,实则更难:这就是调馅。如果说擀皮是一种技术活,那饺子馅的制备,更多靠修行。祖传秘方、独门绝技,都在这里了。饺子的馅料花样繁多,有荤的,比如猪、牛、羊、鸡肉;海鲜的,比如鱼、虾、蟹肉。还有素的,比如韭菜、白菜、芹菜、西葫芦、豆腐;以及山货,比如香菇、木耳、菌类等。
包饺子相对就容易多了,但是也有严格要求,那就是尽可能的多放些馅,边沿一定粘合彻底,不可有破损、露馅。具体的操作,总的说分两大流派:掐饺子和捏饺子。前者是馅放好后,左右边沿叠合,用指甲快速均匀掐出一溜花边。后者是,左右手空拳状捧住饺子,然后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对挤,强力压合饺子边沿。掐饺子外型清秀,花边俏丽,犹如小家碧玉。捏饺子一气呵成,外型厚重古朴,线条凌厉,有一种不事雕琢的阳刚之气。
家常食用的饺子,人们更多地是混合搭配调馅,搞出自己偏爱的口味。比如山东沿海一带久负盛名的“三鲜”饺子,就是鲜虾、鲜韭菜和白菜心调制馅子。如果到了高档餐馆或深院私厨,饺子大师们,更是妙用各种食材,做出独具创意的饺子宴席。
饺子有多种烹饪方法,如煮、蒸、煎、烤等。蒸饺味道较浓,煮饺味道鲜美,两者营养流失都很少。煮水饺工艺简单,但也有讲究。大火开水后,倒入饺子,轻轻用漏勺搅动。直到煮得饺子漂起来,然后倒入些许凉水止沸。待开锅后,再倒凉水。如此4-5次,才可以确保里面的肉馅熟透了,饺子皮也能保持坚挺不破。煎饺子分油煎、水煎,风味各不相同。一般孩子们最喜欢吃的,是煮饺子放凉后,再用平锅薄油小火煎一会儿。此时,饺子变成金黄色,底部有薄薄一层烙痂,香脆可口。
饺子开吃时,头三个吃原汁原味的,之后蘸料上场。蘸料同样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北方人喜欢蘸醋、蒜泥、姜葱末,南方人喜欢蘸辣椒油、鲜椒酱等。具体的蘸料又根据饺子内容配方不同。讲究的饺子餐馆,会提供各种不同的蘸料,搭配给素馅、肉馅、海鲜馅饺子,以及混合饺子。同时还有香菜、味精、豆腐乳、芥末、糖等等备选。
春节期间吃饺子,还有一种特殊的佐食:腊八蒜。在腊八这一天,人们将鲜蒜泡在醋里。经过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蒜瓣腌制得像翡翠一般。它不仅保持了香酸甜辣,而且还能去除生蒜引起的口臭。
蘸料做到这份上,也算到了极致了。不过,有奇葩的食客,对蘸料的挑剔超过饺子。北京曾有一位八旗遗老,为一盘蘸料,特意去准备一锅饺子。饺子吃完了,美食家最后必定喝一碗下饺子的汤,美其名曰:原汤化原食。
林林总总地说到这里,应该讲讲饺子的最大魅力:它的文化内涵了。在很多节气或者场合,它已是程式般的不二选择。比如冬至:阴阳二气的转化点,要吃饺子驱寒祛邪。正月初五:破五,吃饺子庆新年开工。立秋:吃饺子贴秋膘。立冬:吃饺子补冬。头伏:吃饺子消暑。除了这些节气,还有一些人文风俗,比如抬脚饺子落脚面,过生日、祭祀先人要吃饺子,等等不一而足。
要说饺子最典型的角色,就是春节家宴代言人。春节是中国最大的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日子。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寓意新老交汇,团圆吉祥。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包好,等到子时后的正月初一吃。为了这一顿饺子,天南海北的家人们,牵儿带女匆匆忙忙地赶回家。在大年夜里,一张大桌子搬了出来,上面摆好调好的饺子馅、和好的面团。
等到家人门凑齐了,庆典活动正式开始。大家一边热聊着家事亲情,一边擀皮、包馅。老老少少,全家动手。孩子们不会包,在一旁玩面团,捏兔子、小刺猬,忙得不亦乐乎。一般饺子馅会准备好几种,为了好玩,还会包几个糖馅的,将来谁吃到,谁有福。
年三十当晚,以包饺子为主线,聊天、看春晚为副线。全家忙忙活活大半夜,包出足够年后几天吃的量。这时,外面连绵不断的鞭炮响起来了。孩子们跑出去放炮、放花。在震耳欲聋、烟花满天的时刻,新年到了。
此刻,室内已经是蒸汽腾腾,开锅下饺子了。下饺子的人,多是资深的主妇。饺子一定要煮的完满漂亮,决不能有破损。即使有,谁也不能说破了,只能说挣了。大年初一,全家人必须围坐在一起,享用热乎乎的鲜美饺子。
中华美食,国色天香。饺子凝聚着民俗、亲情,世世代代见证着家家户户的幸福时光,成为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