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眼儿”包子的传说
作者:王苏华
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城市。听说过、或者吃过北京面食的朋友们,一般都会津津乐道什么艾窝窝呀、栗子面小窝头、饺子、老北京炸酱面等等;但是知道“羊眼儿”包子的恐怕就很少了。您要是不信,就到那个著名的“白魁老号”回民小吃店去问一问。那年轻的服务员们,可以飞快地报出糖火烧、小糖耳朵、面茶 、门丁肉饼、奶油炸糕等等面食;但是您要是问到“羊眼儿”包子,他们一准也会一愣神,转身回去问那个老掌柜的。其实“羊眼儿”包子是回民饮食中的佳品,而且是回族人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里必备的主食之一;所以一般要到大饭店里才能吃到。为什呢?人家“鸿宾楼”的掌柜的有话说了——“羊眼儿”包子的身份尊贵。
我有一次到一位回民老师的家中做客,正好赶上了“开斋节”。不仅荣幸地吃到了“尊贵”的“羊眼儿”包子,并且听到了有关“羊眼儿”包子的传说。原来据野史讲:清朝康熙年间,民间曾经疯传“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这句话。康熙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就乔装打扮出了皇城,想看看民间是不是真的这样苦。当他走到前门外的一家回民羊肉包子铺时,立刻被里面飘出来的香味吸引了。他一抬头,看到门口水牌上写着“羊眼儿包子”,就带着随从走进了包子铺。据说这位掌柜的曾经瞧见过康熙,于是他就用小托盘送来了两杯盖碗茶、向康熙问安后,陪着笑脸说:“不怕爷恼,爷在里边(宫廷)什么山珍海味没尝过,还屈驾来小店吃‘羊眼儿’包子?小的实在不敢孝敬。”
康熙知道自己的身份被识破了,却还是要吃“羊眼儿”包子。掌柜的很无奈,只好说:“爷赏脸,一定要吃,那就请少等会儿。”不一会儿,掌柜的便送来了一盘热腾腾的小包子。康熙用筷子挟了一个包子放在碟子里,细心地观察,只觉得阵阵香味扑鼻。放到嘴里一尝,果然味道鲜美,感觉非常不一般。可是康熙用筷子夹开一个包子,扒拉了半天也没看到羊眼儿,便问掌柜的:“为什么看不见羊眼儿?”掌柜忙回答说:“回爷的话,小的有罪不敢欺瞒,这包子馅里没有羊眼儿。只是因为这包子做得精细,个头小一点像羊眼儿,就起了‘羊眼儿包子’的名字。”康熙又吃了两个,觉得非常可口好吃。他转身让随从记下他的口谕:“朕觉得‘羊眼儿’包子很好,可经常送到宫中,找内务府开银。”从此,“羊眼儿”包子的名声大噪,誉满北京城。于是,京城各处的回民都做起了“羊眼儿”包子,成了回民喜食美味之一。
那天我在老师家,看到他家的女儿端上来馓子、油香、“羊眼儿”包子等满满一桌吃食,我立刻被热气腾腾的“羊眼儿包子”迷住了。只见一个个黄杏大小的包子,皮子的颜色也和黄杏差不多。引人注目的是那细细的包子褶上,顶着一个椭圆形的小窝,里面有肉馅露出来,汪着一些油汤。我不由得惊呼道:“老师呀,这些包子真像一只只水汪汪的眼睛呀。”老师不由得笑了,说道:“其实做这种包子,是婆婆用来考验儿媳手艺的。不知是哪年有个受气的儿媳妇,做出来的包子是这样子的了,这个‘羊眼儿’包子的做法和说法就传开了。可是那些买卖人为了能够多赚钱,就编了一段野史扩大包子的名气。”
“那为什么非得说是康熙呢?”我好奇地追问。老师笑笑说:
“大概是因为康熙年间那会儿这个包子才卖得火起来,而且康熙爷也喜欢微服私访呀。”
是呀,北京的很多小吃都有与皇宫相连的传说,大概因为是在皇城跟前儿的原因吧。可是我不仅吃了“羊眼儿”包子以后,感觉味道很鲜美;更感觉老师家的“羊眼儿”包子真的是很养眼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