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何凤山

如果不是一场大型舞台剧,我大概不会知道何凤山的名字及其故事,也不会写下这几行文字。

2018年11月,大型舞台剧《国际义人何凤山》在渥太华首次公演,不巧的是当时我正好外出,没有机会观赏。2019年11月中旬,该剧在渥太华主恩宣道会再度公演两场,我受邀在演出期间拍摄照片。正是这一机缘,让我知道了何凤山的名字和事迹。

何凤山是二战期间一位中国的外交官,但他的名字和事迹却长期无人知晓。直到1999年在温哥华举办的一个“犹太人在上海”系列活动中,何凤山的义举才被公诸与众,他的名字和他的事迹才开始渐渐为人所知,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二零零一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的称号,并在耶路撒冷建立纪念碑,刻文“永远不能忘记的中国人”,可惜当时何凤山早已于一九九七年去世。

出身贫寒的何凤山,幼年丧父,后经基督教信义会的帮助,得以继续求学,终获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一九三五年何凤山入职中华民国外交部,一九三八年成为中华民国驻奥地利维也纳领事馆的总领事。正是在担任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何凤山基于人道主义立场,向受到纳粹迫害的奥地利犹太人签发前往中国的签证,使他们逃入生天。虽然两年中何凤山究竟签发了多少签证已无从考证,但现有证据表明他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开始的半年时间里发出了近两千份签证。危难之际,何凤山不顾其上司中国驻德国大使的反对,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发放“生命签证”,救了无数人的性命,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爱心!

大型舞台剧《国际义人何凤山》,讲述的正是何凤山向犹太人发放“生命签证”的故事,一个爱胜过死亡的故事。

《何》剧在二零一九年十一月接连演出两场,场场爆满。演出的成功,是渥太华华人社区和犹太人社区全力合作的结果。该剧汇集了渥太华地区华人和犹太人两个社区的许多人士参与演出,由渥太华主恩宣道会的冯锦华弟兄编剧、策划、并担任导演。关于这台大型舞台剧的创作过程,在该剧再次公演之前四季诗社社长侍子文先生曾经在《号角月报》上发表过一篇专文做过详细而精彩的介绍。冯先生约在十年前知道了何凤山的事迹和义举,深深为之感动。二零一七年十月,何先生开始为《何》剧的创作和上演做准备。为了能把何凤山博士的义举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知道何凤山先生的事迹及其所展现出来的儒家情怀、基督信仰、三民主义理想、以及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光辉,在剧本创作、剧务策划、演员招募等等各个方面,冯先生可谓呕心沥血,孜孜以求。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剧终于在二零一八年十一月成功上演。一年以后,经过再创作和重新排练的《何》剧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再度公演,许许多多的人通过这台大型舞台剧,通过冯先生和剧组全体成员的努力,知道了何凤山,走近了何凤山,看到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的伟大。与此相比,从创作到演出期间所经历的一切困难,一切努力,一切付出,是多么的值得啊!

演出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着手整理拍摄的照片。作为业余摄影爱好者,照片算不上精彩。但望着这些照片,何凤山面对战争所带来的人道危机时挺身而出、拯救生命的勇气和爱心,透过那一张张有着何凤山签名的签证纸,化作爱的细语,轻轻地在我的耳旁飘过。人性之美,在这个充满罪恶的世界里,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望着这些照片,冯先生和剧组同人们的努力,又是何等的给力!

《何》剧剧照
《何》剧剧照
编剧和导演冯锦华先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加拿大四季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