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一碟 “糟货”
作者:孙博
炎炎夏日又到,不妨来一碟美味可口的“糟货”。如能配上冰冻啤酒,真是锦上添花,既解馋又降暑。
外地人听到“糟货”两字,立即会皱起眉头,以为不是什么好东西。俗称之中,事物败坏为“糟”,所以和“糟”连在一起的词汇,大多也都是贬义的,比如糟糕、糟蹋、糟害……最典型的,莫过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句话就给“糟”字定性了。
但是,“糟货”中的糟非彼糟!“糟”是上海及江南一种凉菜的制作方法,“货”是一种对物的笼统称呼,两词连在一起,就是用糟卤制成的凉菜意思。“糟”与广东人所讲的“醉”相似,早有“糟醉一家”之说,它们的调料都源于酒类,做法也差不多。
其实,吃糟也是先秦遗风,最早记载于两千多年前的《楚辞》;至南宋大兴,古籍中有都城卖糟羊蹄、糟蟹、糟猪头肉的记载;到元明清时代,除市上供应糟制品外,已发展到家庭自制,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就提到过糟鹅掌、糟鹌鹑;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更有自制糟肉、糟鸡的记载。
古人曾说:“入口之物,皆可糟之。”只要扔进糟卤入味,盛出来就是一碟开胃的夏季清凉小菜。我算得上一个“吃货”,再加上天生爱好烹饪,会做各类糟货,包括糟鸡、糟鸭、糟肚、糟鸡翅、糟鸭翅、糟门腔(猪舌头)、糟大虾、糟鱼片、糟毛豆,等等。但是,最受全家人欢迎的还是“四大糟货”:糟猪手、糟凤爪、糟门腔、糟毛豆。
一年四季,我家的大小派对上,必上“四大糟货”。久而久之,我的“四大糟货”在亲朋好友之间就传开了。如今到了微信时代,朋友圈里纷纷有人向我讨教做糟货的秘诀,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和盘托出。但是,他们跟着我的指引做,十之八九还是“糟”得不好,做不出那种特有的味道。有的朋友试了几次未果,干脆放弃了,只好到我家聚会时大快朵颐。
由此看来,怎么“糟”得才好颇为讲究,也是一门小学问。经过多年的摸索,我想问题可能出在以下关键步骤:
一是汆水时间不够,首先要把猪手、凤爪、门腔等“三大件”放入开水里汆(又称焯水、飞水)三分钟,把脏水倒掉,洗去浮沫;二是火候把握不当,我是采用大锅一起炖,上海话称之为“笃”,将“三大件”同时放入旺火中煮沸,然后用小火焖烧,猪手约需一个小时,门腔约需半小时,凤爪约要二十分钟;三是凉水冲洗不够,将煮好的“三大件”分别捞出来,洗去表面的浮油,然后用凉水冲洗五分钟,再泡在凉水中十五分钟,充分降温,最后捞出晾干;四是冰镇时间不够,将冷却后的“三大件”放入盛器,加入糟卤并淹没,加盖入冰箱腌渍一夜。
为节省开支,也为了环保,我采取“一卤四用”的良方:第一天糟猪手;第二天糟凤爪;第三天糟已切片的门腔;第四天再糟的毛豆荚,要剪除两端尖角。“三大件”全部要过夜,糟毛豆当天可享用。
顺便提一下,“三大件”熬好的汤可是个宝。据资料显示,猪手、凤爪均含丰富的胶原蛋白和钙质,可减缓中老年骨质疏松的速度,还具有美容功效,可防止皮肤过早褶皱。当天等大锅汤冷却后放入冰箱,翌日取出,刮除最上面一层的黄色油,全锅都是结了冻的奶色原汁汤了,可以用来下面条、做汤,也可当作炒菜的高汤,不油不腻,营养不菲。
对于阿拉上海人来说,闻不到糟香的夏天可就糟糕了。大家赶快做“糟货”吧,可别忘了我提供的小“贴士”。